清华女硕士离京回沈创业“辽宁造”无人机打入国际市场
壮龙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 张黎
瞄准雄厚的航空产业基础,在外打拼十余年的张黎,回到辽宁,扎根沈阳。不到 4 年时间,张黎创建的壮龙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成长为可以比肩国际的工业无人机企业,享有国际标准制定权、定价权。
提供空间,人才服务支持以及科研经费保障,政府帮助企业渡过了成立之初的难关;企业提出的 问题清单 ,政府逐一落实解决,让企业专注发展。
作为亲历者,张黎真切感受到沈阳市营商环境的改变, 我们看到了政府有决心,而且有办法,打造出国际化营商环境。
午饭时间,员工们都前往食堂吃饭,张黎还在处理手头的工作, 不着急,我吃饭快,一般 10 分钟就能完事。
在回到辽宁发展的第 4 个年头,壮龙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从起初只有十多名员工,已经发展成为拥有 160 多名员工,年产值达 6000 多万,可以比肩国际的工业无人机企业,这一切都离不开从北京回来发展的创始人张黎。
张黎可以称得上是职场的女强人,出生在辽宁铁岭,曾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1996 年到航空航天大学任教。 我可能不太适合做一名大学教授,还这么年轻得折腾折腾。
她辞去了 8 年的教师工作,到清华大学攻读硕士,而后留在北京,在科研院所从事航空相关的科技管理工作,包括军用机以及民用机,在北京张黎还创业经营过公司。 可以说 20 多年里,我一直都在航空领域工作,做着与高新科技相关的工作。
其实我回来的原因很简单,也不高大上,辽宁是我的家乡,我母亲身体不太好,我不能离她太远。 话虽如此,但张黎选择回到沈阳时,已经有了相应的发展计划。
起初,张黎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合作搞通航运营,当时她敏锐地察觉到无人机这个新兴战略性产业有巨大的发展前景,2015 年 10 月,她成立了辽宁壮龙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
张黎直言,其实没有找到合适的事业,她是不会回来的,沈阳的航空产业基础好,有足够的发展条件, 我回来有家庭的因素,在航空产业里打拼了 20 年,沈阳也确实有适合我发展的事业,要不我这么爱折腾的人也留不下。
3000 平厂房免租金 解决企业发展难题
在创建企业之初,或多或少都会面临着一些问题,但张黎具有多年管理、运营企业的经验,即便遇到困难,她依旧能冷静应对。
高新技术企业成立之初,都会面临着一些共性的问题,人才、资金等,像无人机这类战略性新兴产业,还面临着市场开拓的问题。 张黎说,人员不足、设备投入不够都会制约企业的发展。
我们办公楼北侧的厂房,就是沈北新区政府给解决的,面积有 3000 平方米,免 3 年租金,现在是我们的生产线,一下就解决了我们没有场地进行批量生产的问题。 张黎告诉记者,在各个方面,政府都给予了壮龙无人机不少支持。
张黎告诉记者,公司内有很多从事研发的专家,政府提供了 20 套科技专家公寓,为公司引进的人才做好保障服务;另外,在研发经费上,去年公司的 20 多个项目获批,一定程度缓解了资金问题。
目前,企业还与东北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中科院金属所等沈阳高校、科研院所有合作,保证人才、技术需求。壮龙公司还建立了院士工作站,以吸引更多的高水平人才来沈阳搞研究。
另外,沈阳市金融主管部门积极组织银企对接,解决企业融资难,同时利用直投资金,由政府出资直接解决企业的资金问题。
张黎表示,近年来企业能够迅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人才、资金等问题逐步得到了解决。
企业上报 问题清单 政府逐一解决
近年来,沈阳市营商环境的改变,张黎都看在眼里。在北京经营企业的时候,公司有很多国际贸易,不仅是国内的政府,张黎还与许多其他国家的政府打过交道。
张黎告诉记者,东北原来的经济形态自成体系,由于历史原因,大多以国有制为主,思想相对保守。但现在她感受到了东北开放的态度,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无疑能为东北注入新的活力。
在北京,对于民营企业的管理比较宽松,只要遵纪守法就 OK。 张黎说,这种宽松是指为企业提供自由成长的沃土,体现在办事便捷等诸多方面,企业可以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发展上。
张黎回忆,刚回到沈阳的时候,沈阳对于民企的管理还是很严格的,一些在北京顺理成章的事情,到了沈阳就变得十分繁琐,有关部门不敢采用一些顺畅的方法,甚至有点矫枉过正,有的手续、事情要一件件解决,消耗大量的精力。
敢想敢干的张黎直接梳理了一份问题清单,上交到区政府。 当时还有人劝我,这样打小报告,会得罪人的,以后更不好办了。 张黎笑着说。
然而,很快沈北新区政府就按照问题清单上的内容给了反馈,同时召集各相关部门,分解其中任务,并制定时间表。张黎表示,从此之后,不但不用耗时耗力地来回跑了,而且政府对企业的关注也更多了。
以前都是企业上门办事,现在是政府主动关注企业发展,实实在在感受到营商环境在整体变好。
壮龙无人机发展至今,可以说是行业内技术一流的企业,能够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以及价格制定,为此很多事情都要到国家各部委办理。 现任分管副市长主动找到我们企业,跟我们说,如果遇到困难,可以直接找他,他去帮忙协调。 张黎说。
没事不要找企业的麻烦,有问题帮助企业解决。 张黎告诉记者,这两年来,她从很多省、市主要领导的口中都听到过类似的话,而这也体现在政府的实际工作中,相关部门会主动找到企业,了解企业需求,帮企业解决问题。
张黎表示,这两年,她感受到了政府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尽管政府出台了各类政策,但多年以来形成的固有观念,还需要整体来推动,单就个体而言,改变的程度势必有所不同。当优化营商环境真正内化成自身的愿望,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工作还会更进一步。 有决心,有办法,现在我们只需要一些时间,大家共同努力。
除了营商环境之外,在张黎看来,一个有活力的市场,也是吸引人才、企业来到辽宁的重要因素, 政府可以给企业松绑,不要有太多的约束。
目前,很多的本地企业都寻求与政府的合作,事实上,政府购买服务、国企的需求只是一部分,还有很多的市场需求可以挖掘。
政府可以适当的激发、推动、引导,蕞终还是要让市场竞争充分、自主。 张黎说,真正扎根于市场,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民营经济才能发展起来,对标国际先进,把企业做大做强,从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辽沈晚报 · ZAKER 沈阳 记者 王琦
南京栖霞区关于10月28日开展规模性核酸检测的通告
10月29日起,机场巴士首都机场中关村(石景山)线小时前
“橡皮泥”也能导电?新材料可在室温下制造,或成就新一代电子设备
外星人来地球了?韩国济州岛夜空出现不明“光柱” 官方回应揭秘背后原因
寻找同时空人员!平房区疾控中心紧急寻人
普京强硬喊话,俄军“雷霆”警告
先学一步 深学一层 多悟一分 自觉用党的二十大精神武装头脑推动实践
韩国史上首次!朝野政党正走向“极端对决”,议员举标语高呼抗议
乌克兰冲突,打翻法德“友谊的小船”
铜仁市碧江区交通运输局原党组书记、局长田光权被查
专访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凯:美联储升息抑通胀错了,稳健性和复原力是应对极端不确定性时代法宝
版权声明:本文由青岛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