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基强链蓄势飞——沈阳航空产业园观察
1月27日,位于沈阳市浑南区创新二路29号的沈阳航空产业园里,朔风正劲。站在一片空旷的地块前,沈阳航发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孙谷楠语气里的热情,仿佛能驱走寒气,“3月份,这里将会出现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一条‘巨龙’正在蓄势腾飞。”
这里,就是沈阳航空产业园三期项目所在地。年初,沈阳航空产业集团与某行业领军企业签署协议,双方约定,未来几年将大力培养规模化、专业化、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战略供应商队伍,共同发力,将产业园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的航空产业聚集区。
我省是传统的航空产业制造基地,基础良好,颇具规模。作为中国航空工业发祥地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培育发展,辽宁航空产业的行业地位突出,作用重要。目前,仅沈阳市就拥有规模以上企业20余户,同时,民机大部件、燃气轮机、通用航空等领域比较优势已然建立。沈阳还是我国唯一具备新能源电动飞机量产能力的城市,区域内,沈飞民机、中国航发燃机公司、辽宁锐翔等企业声名远播,国际航港活跃,临空经济繁荣。
不过,与强大的“龙头”、有力的“龙尾”不相匹配的是,我省航空装备生产制造等中游企业偏少,“龙身”相对弱势。众所周知,中游企业是全链条上蕞有机会构建地区影响力的因素,其对经济社会的综合贡献力,也是“微笑曲线图”中弧度蕞长的一段。显然,低伏的“龙身”,未能使我省优势产业充分发挥出强力支持经济发展的作用。
为使“飞龙在天”,近年来,我省立足现有基础,紧盯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花大力气加强相关产业配套能力。“十四五”规划中,我省把航空装备产业链列为“新字号”重点产业链培育工程之一,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产业链条。
不懈努力下,辽宁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积累雄厚的产业基础,实力强大的科研支撑,日趋向优的营商环境,针对性极强的综合服务体系等,让“磁场效应”不断增强,引国内行业领头企业纷至沓来。截至目前,仅在沈阳航空产业园区一期、二期,签约、入驻和投入运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就达50余户。
在此背景下,沈阳航空产业园三期项目的签约,更受注目。相关人士称,“此举在为沈阳打造千亿级航空产业集群注入强劲动力的同时,也将散发出倍数吸力,集聚更多的产业、企业来到辽宁。”
这样的预言,已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被频频证明。“即将合作签约的消息刚‘放’出去,还在计划中的、园区内约27万平方米的厂房,已被8户配套企业定制一空。”沙盘前,孙谷楠讲解着园区规划,畅想着发展场景:项目建成后,园区内产业集群、项目招引、载体平台和专业服务将融为一体,产业园区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将被充分释放,园区内企业间会相互作用,产生聚合效应,届时,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龙头企业本地配套率、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率等,都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说起良好预期和必胜信心,项目合作方的态度更为坚定。此前,为使双方及早完成牵手,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沈阳市政府创设市级主要领导牵头的专班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式,主动、靠前、精准服务,开辟并联审批绿色通道,推进落实土地整备、资金配套等努力,令项目牵头企业印象深刻。“与可信任的企业合作,有政府各部门提供的全周期、全方位、全过程的支持和保障,我们定会加快园区建设,抢抓住战略机遇。”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
抢抓机遇,更要顶住压力。有专家预测,我国航空装备产能有望在“十四五”期间进入爬坡阶段,相关行业将呈快速增长态势。竞争日趋激烈,提速我省航空产业补链延链步伐,时不我待。
“推动项目如期开工,保证项目尽快竣工,为‘巨龙’早日腾飞,倾力奋斗。”孙谷楠说。
版权声明:本文由青岛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