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法库财湖:幸福生活 从这里起航
辽河,发源于老哈河,全长1345公里,蕞终在辽宁盘锦盘山县注入渤海,流域面积21.9万平方公里。是中国七大河流之一,被辽宁称为“母亲河”。
辽河流经法库境内,从县际东北部和南部穿境而过,法库境内共有秀水河、拉马河、王河、小河子4个一级支流及近百条小河流蕞终全部汇入辽河,造就了当地“三山一水六分田”的独特地貌。辽河在这里不仅孕育了万物生灵,滋养着法库45万多人口,也孕育了法库数千年的历史。
公元907年,契丹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起长达219年统治的强大帝国辽。在辽代,法库水草丰美,是契丹后族萧氏的重要聚居地。后族萧氏的女人多出皇帝后妃,男人多出朝廷位高权重的宰相重臣。
目前有史可知的辽代北府宰相,有辽圣宗时期的萧排押、韩德让,辽兴宗时的萧惠,辽道宗时期的萧乌尔古纳,辽道宗时期的萧袍鲁,辽天祚帝时期的萧义,6位均来自今日的法库,法库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宰相故里”。
尤其是辽圣宗朝的重臣韩德让,他与历史著名的“萧太后”共同辅佐辽圣宗成为一代英主,后被赐名国姓为耶律隆运,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死后亦埋葬于法库。
当时的法库,“城郭相望,道途相连,村镇密集,市井繁荣”,经济文化达到了鼎盛时期。
清代在东北地区修筑了柳条边,在今法库镇设有边门称“法库边门”,这是法库县蕞初始见“法库”之名。因这里水草丰美、山川秀丽、物阜粮丰,被称为法库,是为满语“鱼梁”的音译。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诞生之初,就开始了逐水而居的生活。法库的发展史也是河流的变迁史。
法库近百大小河流穿城而过,经东南汇入辽河。位于辽河北岸的法库县依牛堡子镇祝家堡渡口,在清朝见证了辽河两岸交通经济往来。辽河途经三面船镇渡口,更是法库至营口间的主要航运码头,每天由此起航的顺水船只不下十几艘,也曾留有“依山傍水千帆竞过辽河岸,兴商通货人才荟萃三面船”之联语。
曾经的祝家堡渡口、三面船渡口、三尖泡渡口,如今消失于历史长河,只留下了22座辽代古城址、220余个村落遗址和数不胜数的辽代墓葬,让人追忆。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辽河无畏历史如何变迁,涓涓流淌,滋育着两岸人们,世代生息繁衍,奔向远方。辽河水赋予了法库人“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勇气和胆魄,绝不会因沿途的巨石阻挡而断流,即使绕道而行也要向前,将梦想追逐到底。
思路决定出路。法库人意识到了要想富,必须要生态化发展;要想富,必须上项目。经过大量调查和论证,法库提出打造“山水法库”理念。
在东湖新城的建设规划上,法库引辽河支流王河上游的泡子沿水入东湖,形成水域面积20万平方米的东湖水系。同时,通过对自东向西流的沙河整治改造,连通了城北的泡子沿水库(灵山湖)与城南的尚屯水库(财湖)水域,彻底改善了沙河水质,使沙河成为绕城而流的碧带,并与东大岭构成了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山水相依、湖光山色“居住向东”的人间美景。
产业向西方面,2009年法库审时度势,把发展目光瞄准了通用航空这一朝阳产业。随之,通航产业一幅美好蓝图在依山傍水的财湖东岸全面展开。
眼下正全力着手准备今年国际飞行大会的张立明,忙得不可开交。2009年12月,张立明接到参与在财湖旁建设小型飞机试飞场的任务,来到财湖旁放眼望去,四周全是荒地,根本无法想像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十余年磨一剑,法库制定了依靠财湖发展起来的沈阳通用航空产业基地为依托,以通用航空(无人机)产业为一体,“文旅康养、现代农业”和“低空旅游、户外运动”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大格局。
2018年,法库对开发区资源进行整合,将原来的辽河经济开发区、陶瓷产业园区和沈阳通用航空产业基地统一整合到辽宁法库经济开发区(沈阳法库通用航空产业基地)管委会统一管理,正式形成了“一区三园七大产业”的发展格局,叫响了“中国瓷谷、北方通航、中国牛县、山水法库”四大产业品牌。
财湖成为了法库经济发展的聚宝盆、腾飞的新引擎。辽宁法库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沈阳法库通用航空产业基地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许壮透露,连续成功举办9届的沈阳法库国际飞行大会已成为辽宁省的一块金字招牌,带动了更多相关产业落户法库。
今后,乘坐轻型飞机,俯瞰静美的财湖,湖旁生机勃勃的生态果园,欣赏湖边的花海和巨幅稻田画,油菜花、荷花、葵花等静待花开,这都不是梦!法库正全力振翅翱翔,飞向远方……
版权声明:本文由青岛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