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辽宁工业遗产|百年老厂的时尚转身
这里,就是曾经的奉天工场,一座始建于20世纪初、记录着辽宁工业发展进程的老厂区;这里,如今被称为奉天工场园区,一座独具特色、保存完整的现代工业文化城市共享空间。
奉天工场始建于1928年,全称为大信洋行奉天工场,由日资奉天株式会社建设。1958年更名为沈阳冶金机械修造厂,隶属原冶金工业部,是名副其实的“央企”。这里曾造出了200马力拐曲轴、国内头部台铸钢车间喷抛联合清洗机、头部台连续热镀锌吹气刀等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产品,也诞生了轴人字齿轮加工等关键技术,是沈阳市11家重点冶金工业企业之一。2006年,随着城市升级、铁西区开始“东搬西建”,企业主生产区搬迁至沈阳经济开发区。这片“火热”了近百年的老厂区,才“冷却”下来,光荣“退休”。
搬迁后的沉寂,在这片承载厚重工业记忆的土地上长达10年。其间,厂房逐渐变得破旧,车间也不再完整。直到2017年9月,沈阳城市之梦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进驻,奉天工场才又开启新生。
在经过全面加固、修缮之后,2022年整个项目一期工程竣工,完成了从“去锈”到“上秀”的华丽转身,向公众免费开放。这里的一切都和从前一样,却又不一样了。
说一样,是因为主创团队,大量收购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旧砖进行维修,尽量保留了工厂的原貌原汁原味。说不一样,是因为红砖内,这里已经成为了独具特色的美术馆、城市书房、戏剧创作基地、研学基地。
站在修建于1953年的行政主楼前,曾经在这里工作了31年的老工程师刘凤龙说:“这楼以前是管理区,是领导工作的地方,一楼还有个浴池。你看这是那时的砖,比现在的砖要长些、厚些,有些还是耐火砖,颜色不那么红。”
刘凤龙指着主楼东侧的小广场说:“这一圈可是原来的生活中心。这是设计科、印刷厂,那个窗户就是我的办公室;那是卫生所,小病都在这瞧;那是俱乐部,每到周五就放电影;那是食堂,做的红烧肉可好吃了。”
如今,曾经提供喷香饭菜的食堂,已成为周围居民补充精神食粮的城市书房,每逢休息日便有人在这里阅读、自习。曾经的办公室也成为了展示、交流的艺术殿堂。
“接下来,我们会开始二期工程的修建,将依托文化教育、影视传媒、城市设计、艺术中心等版块开展商业化运作,将提供千余个就业岗位。除厂房外,我们还将把大型工业设备、工业零部件、水塔、铁路、烟囱等工业元素深度融入景观设计中,打造具有工业文化气息的公共休闲空间,释放沈阳作为工业基地的独特魅力。”沈阳城市之梦文化产业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武迎秋介绍。
奉天工场,仿若一株百岁古树,在新时代阳光雨露的滋养下尽吐新蕊再芬芳。
(辽宁日报 记者:孙大卫 韩宇浩 刘芋彤)
版权声明:本文由青岛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